尽心尽性爱上帝:是什么意思?
法利赛人和文士曾多次尝试以各种问题试探耶稣。其他人发问是真正想寻找答案。有一道问题曾有人尝试问2次,发问的是2种不同的人:一个想学习,另一个却想试探耶稣。这问题就是:最大的诫命是哪一条?让我们来阅读相关经文:
“其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,要试探耶稣,就问他:“老师,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?”耶稣对他说:“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爱主——你的神。这是最大的,且是第一条诫命。” (太22:35-38)
“有一个文士来,听见他们的辩论,知道耶稣回答得好,就问他说:‘诫命中哪一条是第一呢?’耶稣回答:‘第一是:“以色列啊,你要听,主——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。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、尽力爱主——你的神。” (可12:28-30)
1. 慈爱的神:是什么意思?
我们读到尽心尽性爱上帝是最重要的诫命。但它的含义是什么?不幸的是,我们活在如此的一个时代,爱这个字已淡化成一种感觉。爱一个人被误解为“对他们感觉美好”。但对人“感觉美好”未必是圣经中的爱。因为圣经的爱与我们所行的紧密相连,特别在爱上帝方面所指的是行他的旨意,即他的诫命。耶稣说得很清楚,他说:
“你们若爱我,就会遵守我的命令。” (约14:15)
他还说:
“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,就是爱我的;爱我的人,我父要爱他,我也要爱他,并且要亲自向他显现。”犹大(不是加略人犹大)问耶稣:“主啊,为什么亲自向我们显现,而不向世人显现呢?”耶稣回答他说:“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,我父也会爱他,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,与他同住。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。” (约14:21-24)
此外,在《申命记》5:8-10(也参阅《出埃及记》20:5-6),我们读到:
“不可为自己雕刻图像,也不可做什么形象,彷佛上天、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。不可跪拜那些像,也不可事奉它们,因为我耶和华——你的神是忌邪的神。恨我的,我必惩罚他们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、四代;爱我、守我诫命的,我必向他们施慈爱,直到千代。”
爱上帝与遵守他的诫命(即神的话语)是不可分割的。耶稣说得非常明确。爱他的就遵守神的话,而不遵守神的话就等于不爱他!那么,爱上帝这最大的诫命,并不意味着我在主日早晨坐在教会长椅上感觉美好。它的意思是:我尝试做讨神喜悦的事,让上帝的欢心。而这是日常的事。
《约翰一书》也有一些经文进一步解释爱上帝的含义。
“我们爱,因为神先爱我们。人若说,‘我爱神’,却恨他的弟兄,就是说谎了;不爱他看得见的弟兄,就不能爱看不见的神。爱神的,也要爱弟兄;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。” (约一4:19-21)
“我们爱神,又实行他的命令,由此就知道我们爱神的儿女了。我们遵守神的命令,这就是爱他了,而且他的命令并不是难守的。” (约一5:2-3)
“我们一切所求的,就从他得着,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,行他所喜悦的事。神的命令就是:我们要信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名,并且照他所赐给我们的命令彼此相爱。” (约一3:22-23)
当今的基督教充斥着各种谬论。一个极严重的错误观念是:上帝不在乎我们是否实行他的命令,他的旨意。这谬论说,神最在意的是我们在“信心”开始的那一瞬间。“信心”与“爱上帝”已跟实际课题分离,被认为是某种理论性的概念、心智状态,可以独立存在,与人如何生活无关连。但信心的意思是忠心。如果你有信心,你的为人必会取某种样式。你必要有的是忠心!忠心的人会小心取悦他所效忠的人,即他会留意去行他的旨意,他的诫命。
还有一点从上述内容变得很明显,上帝的恩泽与爱不是真正无条件的,如一些人要我们相信那般。我们也在以上经文看到。我们读到:
“耶稣回答他说:‘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,我父也会爱他,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,与他同住。’” (约14:23)
此外,在以下经文:
“我们一切所求的,就从他得着,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,行他所喜悦的事。” (约一3:22)
“不可跪拜那些像,也不可事奉它们,因为我耶和华——你的神是忌邪的神。恨我的,我必惩罚他们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、四代;爱我、守我诫命的,我必向他们施慈爱,直到千代。” (申5:9-10)
在《约翰福音》14:23有一个“凡”字和一个“也”字。凡是爱耶稣的人都会遵守他的话,结果父也会爱他,并且,他与子会到他那里去,与他同住。此外,《约翰一书》说,我们一切所求的我们得着,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,行他所喜悦的事。在《申命记》,上帝的慈爱是向那些爱他、守他诫命的人显现。那么,神的爱与恩惠与行神的旨意就有明显的关联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要以为违背上帝,忽略他的话语与诫命其实不要紧,因为反正上帝爱我们。我们也不要以为,因为我们说我们爱上帝,我们就真的爱他。我想,通过回答以下的简单问题就知道我们是否爱上帝:我们有去行他所喜悦的事、他的话语与诫命吗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我们就爱上帝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我们就不爱他。就那么简单。
“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,…. 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。” (约14:23-24)
2. “但我没有感觉自己在行上帝的旨意。”:两兄弟的案例
谈到行上帝的旨意,产生混淆的另一点是:我们只有在感觉想做才去行上帝的旨意。但我们若不觉得想这样做,那我们就可免掉不必做,因为上帝不要我们不觉得要做却勉强去做某事。但请告诉我:你去上班是因为你一直都感觉想工作吗?你早上起床,是否去想你是否感觉要上班,而以你是否感觉要上班来决定你起床或把自己埋在被子下?你是这样做的吗?我不认为是如此。你无论感觉如何都要去做你的工!但来到行上帝的旨意,我们给感觉留太多余地了。上帝固然要我们行他的旨意并感觉想去行,但即使我们不觉得想做,做远比完全不做更好!譬如,主告诉我们说:“如果你一只眼使你跌倒,就把它挖出来扔掉。”(太18:9)。他没有说:“如果你一只眼使你跌倒,你觉得想挖出来才去做。但如果你不觉得想挖出来,那你——因你没有感觉——就可免了不做。你可以让它在那里,继续使你跌倒。“烂的眼必须挖出,无论我们是否感觉得到!上帝的旨意也一样:最好是行出来并感觉想做,但你若不觉得想做,你还是去做,而不是违背祂!
让我们看《马太福音》的另一个例子。在《马太福音》21章,耶稣再次受祭司长与百姓的长老质问。耶稣回答他们的一个问题时,说了以下的比喻:
“有一件事,你们的意见如何?一个人有两个儿子。他来对大儿子说:‘孩子,今天到葡萄园里做工去。“他回答:‘我不去’,以后自己懊悔,就去了。他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。他回答:‘父亲大人,我去’,却不去。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照着父亲的意愿做了呢?”他们说:“大儿子。” (太21:28-31)
他们答得对。大儿子不觉得想照父亲的意愿去行。他清楚对父亲说:“今天我不会去葡萄园。”但后来他想一想,就改变主意。没有人知道他为何改变主意。我猜:他在乎他的父亲。他听到父亲叫他做,但他并不觉得想做。他想多睡些,慢慢喝杯咖啡,也许跟朋友去逛街。因此,他起床的第一个反应或许是大叫:“我不去。”但他想到父亲,因为他爱父亲,就改变主意,自己下床去照他父亲的意愿去做!
另一方面,二儿子告诉父亲——也许还起床:“爸爸,我去。”但他没有!也许他又回去睡了,然后打电话给朋友,走掉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他可能有片刻“感觉”想照父亲的意愿去做,但感情是飘忽不定的。结果,行上帝旨意的“感觉”被另一种“感觉”所取代,他最终没有去!
两个儿子哪一个照父亲的意愿行呢?是那起初没有感觉后来却去行的,或是那起初感觉要做却其实没有做的?答案很明显。好,我们早先看到爱父就是行他的旨意。因此,我们也可以问:“两个儿子哪一个爱父亲?”或“父亲喜悦哪一个儿子?是喜悦那个告诉他会做却没有做的,或是那个真正有做的?“答案显然相同:是喜悦那照他的意愿去做的儿子!得出的结论是:无论感觉如何都要行神的旨意!即使第一个反应是:“我不做”、“我不感觉想做!”,要改变主意并马上去做。是的,行上帝的旨意又感觉要做是好得无比,但在不行父的旨意与不那么觉得要做而仍然去做之间,当作出的选择是:我无论如何会照父的意愿去做,因为我爱父亲,要讨他的喜悦。
3.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一夜
上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或不应当与父谈,并求问他是否有其他可能的选择。我们与父的关系是真正的关系。主希望与他儿女-仆人的沟通渠道是常开着的。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出卖而钉十字架那一夜是一个典型例子。耶稣与众门徒在园中,叛徒犹大联同祭司长与长老的仆人到来,逮捕了他,把他钉十字架。耶稣处于极度痛苦中。若是可以,他要这杯撤去。他为此事求问父:
“于是他离开他们约有一块石头扔出去那么远,跪下祷告,说:‘父啊!你若愿意,求你将这杯撤去;然而,不是照我的意愿,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。’(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,加添他的力量。耶稣非常痛苦焦虑,祷告更加恳切,汗如大血点滴在地上。)” (路22:41-44)
求问父是否有别的途径并没有错。询问父你今天是否可呆在家里,不去葡萄园,那没有错!若是没有求问他就呆在家里,那就错了!这是不顺服。但求他给你破例或提供另一个方式并没有错。事实上,如果没有别一条路,你还可得到特别的鼓励,勇往直前并行他的旨意。耶稣就得到如此的鼓励:“一位天使向他显现,加添他的力量。”
耶稣宁愿选择撤去那杯,但这必须以这是神的旨意为前提。在当时情况下,那不是神的旨意。耶稣接受这点。犹大与他的一班警卫到来时,耶稣对彼得说:
“于是耶稣对彼得说:“收刀入鞘吧!我父给我的杯,我岂可不喝呢?” (约18:11)
耶稣行事总要讨父的喜悦,即使他不感觉要如此行。因为他总行讨父喜悦的事,父从来没有离开他,让他孤单一人。他说:
“差我来的那位与我同在;他没有撇下我独自一人,因为我一直行他所喜悦的事。” (约8:29)
他是我们的榜样。使徒保罗也在《腓立比书》告诉我们:
“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:他本有神的形像,却不坚持自己与神同等;反倒虚己,取了奴仆的形像,成为人的样式;既有人的样子,就谦卑自己,存心顺服,以至于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所以神把他升为至高,又赐给他超乎万名之上的名,使一切在天上的、地上的和地底下的,因耶稣的名,众膝都要跪下,众口都要宣认:耶稣基督是主,归荣耀给父神。” (腓2:5-11)
耶稣谦卑自己。他说:“不是照我的意愿,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。”耶稣顺服!我们也应当跟着做。愿同样的心态,服从的心态,说:不是照我的意愿,而是你的旨意,也是我们的心态!保罗继续说:
“我亲爱的,这样看来,你们向来是顺服的,不但我在你们那里,就是我现在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更是顺服的,就当恐惧战竞完成你们自己得救的事;因为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,使你们又立志又实行,为要成就他的美意。” (腓2:12-13)
“我亲爱的,这样看来”,也就是因为我们有那么棒的顺服榜样——我们的主耶稣基督,那就让我们也顺服,恐惧战兢完成我们得救的事,因为是神在我们心中动工,立志去行讨他喜悦的事。雅各说:
“正如经上说:”神抵挡骄傲的人,但赐恩给谦卑的人。“所以,要顺服神。要抵挡魔鬼,魔鬼就必逃避你们。要亲近神,神就必亲近你们。有罪的人哪,要洁净你们的手!心怀二意的人哪,要清洁你们的心!你们要愁苦,悲哀,哭泣;要将欢笑变为悲哀,欢乐变为愁闷。要在主面前谦卑,他就使你们高升。” (雅4:6-10)
结论
尽心尽性爱上帝是最重要的诫命。但爱上帝不是一种心智状态:我们对神“感觉良好”。爱上帝等同于行上帝的旨意!没有这回事:爱神却同时不顺服他!也没有这回事:我有信心,但我却不忠于神!信心不是一种心智状态。相信神与他的话等于忠于神与他的话语。让我们拒绝相信将两者尝试分开的谬论。上帝与他的恩惠也会再次临到那些爱他的人,即那些行他所喜悦的事,他的旨意的人。此外,我们也看到尽管不觉得想做仍勇往直前与行神的旨意比违背神更好。这不会使我们成为没有感情的机器人。如果我们觉得他的旨意太难行,我们可以(应当)时刻与主说话,求问另一种方式,而我们应当接纳他的回答,如果有另一种方式,他会提供。他是最奇妙的主与众生之父,充满恩典并善待他所有的儿女。如果没有别的办法,他会为我们打气,鼓励我们去做那似乎太难的工作,正如他那一夜对待耶稣一样。